Discuz! Board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省“司法院”大法官释字751号之不同意见书

[複製鏈接]

1841

主題

1841

帖子

5558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55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1-1-16 14:25: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前项举動(即该条第1项所划定「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之「一举動」)如經……缓告状处罚肯定……者,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之。」(下称系争划定)”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4款则划定:「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者,得命被告于一按期间内@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以下各款事项:……四、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并得由该管查察署依划定提拨必定比率补贴相干公益集团或处所自治集团。」(该款原划定于一按期间内付出必定金额予國库、公益集团或处所自治集团)

本件最焦点之问题為:在查察官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4款命犯法嫌疑人付出必定金额(下称命為公益付出)后,是不是仍得依系争划定,就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惩罚锾。大都定见認為,于查察官命為公益付出后,再依系争降血脂藥,划定裁惩罚锾,并没有违反比例原则,且不触及一举動二罚之问题(见本号诠释文第1段及来由书第12段)。本席對大都定见之结论及推论进程,均有分歧定见。本席認為,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于經查察官命公益付出而為举動支出价格以后,如再依行政法裁处,明显跨越”宪”法第23条之需要水平,而属违”宪”。爰提出本分歧定见书,论述以下:

壹、命為公益付出具备惩罚之性子

1、大都定见谓:「應实行之包袱,并不是”刑法”所定之科罚种类,而係查察官本于闭幕侦察之权限,為阐扬个体预防功效、鼓動勉励被告改過及复归社會等目标,审酌个案情节與大众长处之保护,經被告赞成后,命其实行之事项,性子上究非审讯构造依刑事审讯步伐對被告所科处之科罚。惟應实行之包袱,课予被告共同為必定之财富给付或劳務给付,致其财富某人身自由将受拘谨,對人民而言,均属對其根基权之限定,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见本号诠释来由书第11段)简言之,大都定见一方面認為命為公益付出并不是科罚,另外一方面则認其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结果。

2、大都定见認為查察官命犯法嫌疑報酬公益付出,并不是科罚,且其乃至隐含「公益包袱并不是惩罚」之意旨。其来由有三:其一,此种包袱非科罚种类;其二,此种包袱係查察官所命,而不法院所科处;其三,该包袱係經犯法嫌疑人赞成。然本席認為,由各类角度而言,公益付出均具备特别类型之惩罚性子,甚為较着:

(一)公益付出虽非科罚之种类,但其实不能是以而谓其固然非科罚之外之惩罚。法令创设各类以违背义務為条件之分歧类型惩罚,不一而足(比方各类行政罚)。

(二)公益付出虽不法院以裁决所科处,然其实不能是以而固然推论其必定不具惩罚之性子:

1.行政构造亦不法院,然法令付與行政构造裁惩罚锾或其他惩罚之情景,亦不一而足。故在台灣法制下,并不是唯一法院,始具备對人民科以必定惩罚之权利。

2.而且,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1之划定,缓告状之条件為「被告所犯為极刑、无期徒刑或最轻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外之罪,查察官参酌”刑法”第五十七条所列事项及大众长处之保护,認以缓告状為得當者」。其既称「被告所犯」及「認以缓告状為得當」,明显必需查察官已确信犯法嫌疑人有罪,而本得予以告状,始得為此种附前提之不告状。不然,如查察官并没有充实證据可對犯法嫌疑人提起公诉,则法条不會果断的划定「被告所犯」及「認以缓告状為得當」;如查察官非确信犯法嫌疑人有罪,则其對犯法嫌疑人應依法為不告状处罚,而无為此种附前提之不告状处罚馀地。既然查察官已認定被告有罪,则其命被告為公益付出,明显係使犯法嫌疑人支出查察官所認科罪责之价格。如称此种罪恶之价格非一种特别情势的惩罚,甚难自圆其说。

(三)命為公益付出虽係經被惩罚人赞成,但此其实不影响其属惩罚之性子:

1.比方”刑事诉讼法”第455条之2第1项第4款就审讯中,亦有雷同之划定:「除所犯為极刑、无期徒刑、最轻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或高档法院统领第一审案件者外,案件經查察官提起公诉或声请简略单纯裁决处刑,于第一审言词辩说闭幕前或简略单纯裁决处刑前,查察官得于徵询被害人之定见后,迳行或依被告或其代辦署理人、辩解人之哀求,經法院赞成,就以下事项于审讯外举行协商,經當事人两边合意且被告認罪者,由查察官声请法院改依协商步伐而為裁决:……4、被告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并得由该管查察署依划定提拨必定比率补贴相干公益集团或处所自治集团。」此条所请求被告為不异于第253条之2第4款之公益付出,且亦係經被告赞成,然不得是以而認其内容不法院裁决對被告所為之惩罚。基于不异事理,查察官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4款命犯法嫌疑人所為之公益付出,亦不因其係该犯法嫌疑人所赞成,而認其不具惩罚之性子。

2.更况且,犯法嫌疑人如自知有罪,為防止裁判成果對其更加晦气,查察官非论若何开价,其约莫都不太有分歧意的空间。犯法嫌疑人纵使自認為无罪,但為防止讼累或為防止法院误判之危害,亦常甘愿赞成公益付出。亦即,公益付出虽情势上係由犯法嫌疑人志愿赞成,现实上,在查察官提出公益包袱之前提時,其几无分歧意之空间。

3.而且实務操作上,公益付出之金额多係查察官单方面决议;而部門查察官對付某些种类之犯法嫌疑人(出格是谋划较大企業之犯法嫌疑人),常有主观成见,認為必需命付出超高之金额始為得當。犯法嫌疑人在金额之决议上,甚难有同等协商或夺取减低之機遇。故公益金之额度,常比一般的罚金或罚锾超過跨過甚多。其對犯法嫌疑人所造成「經济上之痛」的水平,其实不必定亚于正常之罚金或罚锾。若称其并不是惩罚,與常人民之法豪情,亦有至關差距。

4.再由犯法嫌疑人之角度而言,其赞成為公益付出,係就本身之举動支出价格。纵使自認明净,其赞成公益付出可能纯係防止讼累,然如前所述,倘其无罪之證据已甚為明白,查察官自无命其為公益付出之馀地。故客观而言,犯法嫌疑人所為之公益付出,仍係為其犯法嫌疑支出价格。公益付出之金额虽有大有小,但不管若何,此种价格均為其偿付本身违法举動所造成之财富上之晦气益;故虽其在名义上與罚金或罚锾分歧,但在性子與结果上,與此等惩罚并没有差别,而應為惩罚的一种。故公益给付,非纯真如大都定见所称「有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

3、”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4款之划定有违”宪”疑义,應併予指明:

该款仅划定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者,得「命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其要件甚為笼统,乃至唯一结论而毫无要件可言;且其必定金额之决议进程如何故及考量基准若何,均毫无尺度。故该条现实上付與查察官毫无穷制之权限,以命犯法嫌疑人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本席信赖,大都查察官城市定公道客观的金额,命犯法嫌疑報酬付出。但不成否定,在法令划定要件宽鬆的现况下,亦不解除查察官可能漫天开价;而犯法嫌疑人基于前揭缘由,几毫无还价或商谈之馀地。故该条既限定人民权力,然其额度及尺度又毫无准据,实有违背法令明白性及限定人民权力不该跨越需要水平之”宪”法请求之疑虑。且不克不及因犯法嫌疑人對其愿意付出和付出之额度有「情势上之赞成」,而推论其毫无违”宪”疑义,乃至非惩罚之划定。

贰、系争划定跨越”宪”法第23条之需要水平

1、大都定见認「國度對人民一举動前后科以應实行之包袱和行政罚锾其实不過分」之阐述,其实不充实:

(一)「纵使」依大都定见所認,查察官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4款所命之公益付出,仅「具备雷同惩罚之结果」,其亦認為「國度對付人民一举動前后课以應实行之包袱及行政法之罚锾,其對人民根基权造成晦气益之总体结果,亦不该過分」(见本号诠释来由书第11段)。亦即,依大都定见,所谓「過分」與否,明显應著重在「量」方面,以果断「對人民造成晦气之总体结果」,是不是有所跨越應有之限度。

(二)然大都定见認為系争划定重複科处其实不過分之阐述来由,则係在「立法者考量應实行之包袱其目标及性子與科罚分歧,如迳予解除行政罚锾之裁处,對應科惩罚锾之违法举動言,其應受非难之评价即有不足,為重修法治秩序及促成大众长处,容许另得裁惩罚锾,就总体结果而言,對人民造成之晦气益,并未违背比例原则,亦不触及一举動二罚之问题。」(见本号来由书第12段)亦即,大都定见在認定系争划定重複科处之现实上来由,并不是在「量」方面,以「對人民造成晦气之总体结果」作為有没有违背”宪”法第23条之根据,而係以公益付出「與科罚分歧」作為来由。然大都定见本身已阐明,纵使公益付出之包袱與科罚分歧,仍應察看总体晦气益之结果,决议有没有跨越需要水平。故其先后阐述显有龃龉。大都定见認為并没有跨越需要水平的另二项来由為「應受非难之评价不足」及「重修法治秩序及促成大众长处」。然大都定见此等来由,亦與其所设定「對人民造成晦气之总体结果」的尺度无關;且如前所述,公益付出之额度根基上係查察官单方面决议,其金额拟订进程中,明显已将犯法嫌疑人「應受非难之评价之水平」和「重修法治秩序及促成大众长处之身分」纳入考量。大都定见以此二项来由作為系争划定合”宪”之根本,亦甚亏弱。

2、系争划定显與”宪”法第23条不符:

(一)本席在本院释字第697号诠释所提出之分歧定见书中曾阐明:「结合國公民與政治权力國际条约第7条划定:『任何人均不受虐待或残暴、不人性或耻辱的待遇或惩罚……。』……其内容自得做為诠释”宪”法根基权力内在之首要考量根据。……」另”宪”法虽无「一举動不贰罚」之明文划定,然本院释字第604号诠释已認可「法治國度一举動不贰罚之原则」。而释字第641号、第685号登科716号诠释,依”宪”法第23条「需要」要件之划定,另亦成长出「责罚至關」之原则。

(二)「一举動不贰罚」及「责罚至關」明显均係”宪”法第23条之下位原则;如對单一举動施以二次之款项上惩罚,纵使其惩罚之名称分歧(以本件情景而言,此中一次惩罚為公益付出,另外一次惩罚為罚锾),仍應固然認為违背「一举動不贰罚」及「责罚至關」之原则,而无待另依”宪”法第23条所请求,权衡與均衡各类相干身分(包含「所欲避免故障的别人自由」、「所欲防止的告急危难」、「所欲保持的社會秩序」或「所欲促进的大众长处」的相對于首要性;该规范對付所拟告竣的目标可以供给的进献或功效;该规范對”宪”法上权力所造成限定或影响的水平;和客观上是不是存有「较不陵犯”宪”法权力」的辦法存在),以确認其對人民权力之限定是不是跨越需要水平。

(三)「残暴惩罚」之用语虽带有受惩罚者及常人民「感觉」之象徵,然其亦可协助阐释”宪”法第23条划定之法豪情,使國度對人民权力之限定,不至過分。而如前所述,公益付出之额度為查察官权衡案情所為之决议,法令上实无假如其额度「尚不足以充实评价违法举動」之馀地。公益付出既已充实评价违法举動,针對统一违法举動如另科以罚锾,自属過分,其對人民单一违法举動之总体惩罚,已到达残暴之水平。

(四)大都定见称:「尤以立法者為减轻對人民财富所造成之总体晦气益结果,以防止過分包袱,于100年批改”行政罚法”時,同時增订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划定應实行之包袱得扣抵罚锾,系争划定一(即本定见书所称之『系争划定』)更與”宪”法第15条保障人民财富权之意旨无违。」(见本号诠释来由书第12段)其意旨係谓:系争划定原本即不违”宪”;加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扣抵之划定后,使系争划定更不违”宪”。然本席認為,不单系争划定自己违”宪”,且”行政罚法”第26条第3项「經缓告状处罚……且經命向公库或指定之公益集团、处所自治集团、當局构造、當局機构、行政法人、社区或其他合适公益目标之機构或集团,付出必定之金额或供给义務劳務者,其所付出之金额或供给之劳務,應于依前项划定裁处之罚锾内扣抵之」之划定,以登科4项有關劳務扣抵罚锾核算之划定,其实不能低落系争划定违”宪”之疑义。盖如前所述,查察官于决议公益付出之额度時,并没有客观尺度,因為查察官于决议公益付出金额時已知悉此等扣抵之划定,故其所决议之额度,便可能将此身分纳入考量(亦即,查察官可将将来可能扣抵的额度,预先加码到公益付出之额度),而使扣抵之原意没法產生现实感化。”行政罚法”第26条第3项與第4项,实不克不及作為系争划定不违”宪”或使其低落违”宪”疑义之来由。

分歧定见书

大法官 汤德宗

本件所涉”宪”法疑义之焦点,一言以蔽之,即一举動同時触犯”刑法”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者,如經查察官就触犯”刑法”部門為「缓告状」处罚,并命实行”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第4款或第5款所定内容(下称「應实行包袱」)肯定后,”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行政构造仍得就违背行政法上义務部門裁惩罚锾。如斯划定是不是合”宪”?

與此相干之”宪”法疑义则為:

1)”行政罚法”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關于「應实行包袱」得扣抵罚锾之划定,是不是合”宪”?

2)”行政罚法”第45条第3项前段使前开”同法”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得扣抵罚锾之划定,溯及合用于100年”行政罚法”批改前應受行政罚,而还没有裁惩罚锾之举動,是不是合”宪”?

3)”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有關「缓告状处罚」部門係100年11月8日修法所增订,在此以前”财務部”以96年3月6日台财税字第09600090440号函(系争函一),释示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得视同不告状处罚肯定,再裁惩罚锾。上开函释是不是合”宪”?

另,關于95年2月5日实施之(旧)”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得否合用于附「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行政法院與平凡法院產生看法歧异之情景,本诠释爰併為同一诠释(诠释文第3段、诠释来由书第4段、第20段至第22段参照)。

就前述焦点疑义,本诠释(大都定见)虽必定”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關于查察官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部門(下称系争划定一),还没有牴触”宪”法第23条之比例原则,與”宪”法第15条保障人民财富权之意旨无违(诠释文第1段参照),唯其论理十分简单:「系争划定一容许作成缓告状处罚并命被告实行包袱后,仍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另裁惩罚锾,係立法者考量應实行之包袱其目标及性子與科罚分歧,如迳予解除行政罚锾之裁处,對應科惩罚锾之违法举動言,其應受非难之评价即有不足,為重修法治秩序及促成大众长处,容许另得裁惩罚锾,就总体结果而言,對人民造成之晦气益,并未违背比例原则,亦不触及一举動二罚之问题」。至于此中之關头,包含:應实行之包袱,其「目标及性子」與科罚事实何所分歧(,从而得以併罚)?「應实行之包袱」既對人民造成晦气益,何故併惩罚锾其实不违背「比例原则」?若何操作得悉尚不违背比例原则?「應实行包袱」與「罚锾」併罚,何故「亦不触及一举動二罚之问题」?所谓「一举動不贰罚」究何所指等,几付阙如。而本件併案审理之声请案多达26件(连原声请案计有27件,此中7件為法官声请,详如本诠释「附表」),可谓从来所仅见,显示系争疑义在实務上已造成至關广泛之困扰,大都大法官以如斯简陋之诠释回應,恐难孚众望,爰提出分歧定见书如后。

起首,本席觉得,系争划定一與”同法”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可扣抵之划定)應合併审查。亦即,系争划定一與”同法”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係属不成切分之条则(inseverableprovision),须一体论断其合”宪”性。其次,在此条件下,始能获致上开三划定為「合”宪”」之结论。质言之,附「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宪”法之以是容许行政构造仍得裁处「罚锾」,乃因有同条第3项登科4项(應实行包袱得扣抵罚锾之)划定故尔;反之,如无同条第3项登科4项之划定,系争划定一即属「违”宪”」(来由详后文)。是本席不克不及認同大都定见拒不将”行政罚法”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一併列為审查客体(审查标的),而零丁断定同条第2项中之系争划定一「合”宪”」的结论及论理。更深一层说,本席觉得本诠释應持续本院释字第503号登科604号诠释之脉络,进一步阐释「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于系争划定一亦有合用,惟因有同条第3项登科4项之扣抵划定,乃无「過分惩罚」(excessivepunishment)之虞,故而合”宪”。此與大都定见态度認「應实行包袱」之「目标與性子」與「科罚」分歧,即不违背「比例原则」,亦「不触及一举動不贰罚之问题」,实属悬殊。试申论之。

壹、焦点”宪”法疑义争点一览

為便读者把握本件焦点疑义之争辩,作為展开下文之根本,起首需扼要收拾27件声请书以内容。

1、法官声请要旨

七件法官声请书之看法大要不异,略谓:

1.「一举動不贰罚」原则已然具备”宪”法位阶。司法院释字第503号诠释阐释:「除惩罚之性子與种类分歧,必需採用分歧之惩罚法子或手腕,以达行政目标所需要者外,不得重複惩罚,乃现代民主法治國度之基来源根基则」。嗣司法院释字第604号诠释更援用「法治國度一举動不贰罚之原则」作為审查根据。

2.「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合用,應以惩罚之性子與种类是不是分歧作為果断之焦点。而惩罚性子與种类是不是不异,應就惩罚之本色,从本色上加以果断,非谓罚锾必定分歧于人身自由@拘%s55ox%谨或强%4qb69%迫@性劳務供给,不然一举動不贰罚原则将因機器性诠释而沦為具文。

3.”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前段划定(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者,依刑事法令惩罚)之「科罚优先」原则乃「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宣示。科罚與行政罚具备不异惩罚性子者,亦應有「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合用。

4.100年11月8日修法增订”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之立法来由固谓:缓告状处罚之性子,实属附前提之廉价不告状处罚;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之第1项之划定對被告附加上「應实行包袱」(声请书称作「公益性包袱」),係一种特别的地方遇辦法,并不是科罚。惟「應实行包袱」以内容,與科罚上褫夺财富之罚金刑及褫夺自由之拘役、徒刑,名义上虽有分歧,但其褫夺财富或自由之痛楚内在,则无二致。是「應实行包袱」虽无惩罚之名,但在本色上應以惩罚视之,且其惩罚之种类,與科罚并没有分歧。复鑑于被告倘未实行「應实行之包袱」,即须面對缓告状处罚撤消以后果(从新接管刑事追诉),是「應实行之包袱」本色上具备至關之强迫性,被告并没有实行與否之真正自由;他方面,倘被告实行「應实行包袱」,于缓告状处罚期满后,即有與不告状处罚肯定之统一效劳(”刑事诉讼法”第260条参照),是「應实行之包袱」具备刑事惩罚之替换感化,本色上與科罚性子不异。

综上,法官声请意旨(隐含地)認”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前段划定(科罚與行政罚竞應時,應以科罚為优先)之「科罚优先」原则即為「一举動不贰罚」原则,并認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性子上同等「科罚」,故系争划定一(于查察官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复容许行政构造裁惩罚锾之)已组成「重複惩罚」而「违”宪”」。

2、人民声请要旨其馀20件人民声请书之主意亦大要不异,略谓:

1.司法院释字第503号诠释释示「一事不贰罚」原则:「按两者惩罚目标及惩罚要件虽不不异,唯其举動犹如時合适举動罚及漏税罚之惩罚要件時,除惩罚之性子與种类分歧,必需採用分歧之惩罚法子或手腕,以达行政目标所需要者外,不得重複惩罚,乃现代民主法治國度之基来源根基则」。美國联邦”宪”法批改条则第5条之「两重風险条目」與我”宪”法「一事不贰罚」原则之内在相通,既為现代文明法治國度人民應享有之权力,且无妨害社會秩序與大众长处,自亦在”宪”法第22条保障之列。又,按美國联邦最高法院之看法(UnitedStatesv.Halper,490U.S.435(1989),下称Halper案)两重風险条目亦合用于民事款项裁罚(按:指民事罚金civilpenalty)。即一举動經处以科罚(按:该案被告因卖弄報告,诈领医疗保险补贴,經判处2年有期徒刑及5000美元罚金)后,行政构造复對之提起民事诉讼,哀求裁处民事罚金。联邦最高法院認為,在后之民事诉讼若非基于「侵害补偿」之目标,而係為「吓阻」或「報應」之目标,即属「两重惩罚」而违”宪”。

2.缓告状处罚非”行政罚法”第26条所称之「不告状处罚」。盖二者所根据之法源及作成之组成要件分歧,不该同等视之。且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尚须颠末一至三年不等之「缓告状時代」,始能產生與「不告状处罚」肯定不异之「一事再也不理」效劳。在「缓告状時代」,受处罚人随時可能因另犯他罪,或因未实行「應实行包袱」等缘由,而遭查察官撤消缓告状处罚。况缓告状处罚所附「應实行包袱」令人民經受必定之包袱,與不告状处罚大异其趣。

3.缓告状处罚本色上為刑事罚。盖缓告状处罚所附「應实行包袱」本色上與中华民國”刑法”第33条第5款之「罚金」或”同法”第41条「换衣社會劳動」无异,同對举動人之人身自由及财富权發生至關之包袱。且,若「應实行包袱」(按:声请书原作「批示或包袱」)仅為一种特别的处遇辦法,而非科罚,则何故举動人未实行「應实行包袱」時,查察官仍得从新开启刑事追诉步伐,哀求刑事法院以刑事审讯步伐审理!至以缓告状处罚之作成未經刑事合法法令步伐,故非属科罚之说,则有倒果為因之嫌。盖科罚惩罚较重乃其因,故而须經较严谨之法院步伐乃其果;不克不及逆向诠释,倒果為因。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既属基于刑事法令所為之惩罚,即须接管「一事不贰罚」或(制止)「两重風险」原则之检视。

4.缓告状处罚纵非属科罚,亦属行政罚。查察官作成缓告状处罚乃属「行政构造」之权柄行使,且缓告状处罚所附「應实行包袱」具备裁罚性子。是台灣高档法院暨所属法院96年法令座谈會刑事类提案第36号结论,即認「捐錢举動」具行政罚锾性子,故行政构造不得再就统一举動课惩罚锾。

5.行政步伐法第7条為”宪”法上「比例原则」之详细展示。行政构造行使”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之裁量权限時,應受比例原则之拘谨。其所裁处之行政罚锾不得對人民造成過分之陵犯。”立法院”于100年11月8日增订”行政罚法”第26条第3项、第4项划定,使缓告状处罚附加上「應实行包袱」得扣抵罚锾,即為防止令人民蒙受两重惩罚。

综上,人民声请之意旨認附「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性子上同等「科罚」,或最少為「行政罚锾」,故應有「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合用。系争划定一(及系争二函释)视「缓告状处罚」為(”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之)「不告状处罚」,已违背”宪”法第7条同等原则、第23条比例原则及司法院释字第503号诠释所揭露之「一事不贰罚原则」及(制止)「两重風险原则」,陵犯人民依”宪”法第15条所保障之财富权。相较前述法官声请意旨,人民声请意旨對付「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除优先定性為「科罚」外,并备位定性為「行政罚锾」;其声明之”宪”法审查原则除「一事不贰罚原则」(按:即「一举動不贰罚」原则)外,并有「比例原则」。而其關于「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理解似重在有没有「重複惩罚」,而未夸大「科罚优先」。

贰、查察官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肯定后,行政构造得再就统一举動裁惩罚锾,已组成「重複惩罚」;然因有「應实行包袱」得扣抵罚锾之划定,乃无過分惩罚之虞,尚不违背”宪”法上「一举動不贰罚」原则

1、”宪”法上「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意涵

1.本院释字第503号诠释首揭「一举動不贰罚」之原则,谓:纳税义務人「一举動犹如時合适举動罚及漏税罚之惩罚要件時,除惩罚之性子與种类分歧,必需採用分歧之惩罚法子或手腕,以达行政目标所需要者外,不得重複惩罚,乃现代民主法治國度之基来源根基则」。反之,「违背作為义務之举動,同時组成漏税举動之一部或係漏税举動之法子而惩罚种类不异者,如从其一重惩罚已足告竣行政目标時,即不得再就其他举動併予惩罚,始符”宪”法保障人民权力之意旨」。嗣本院释字第604号诠释就門路交通辦理惩罚条例對延续违规泊车得予屡次惩罚之划定,释示:「其实不生一举動二罚之问题,故與法治國度一举動不贰罚之原则,并没有牴触」。

由如上两件诠释可知:”宪”法上「一举動不贰罚」原则(最少)係指:對统一举動不得重複施以不异性子/种类之惩罚,如从其一重惩罚已足告竣行政目标時,即不得併罚。其合用乃以数个不异性子/种类之惩罚存在為条件,是”宪”法上「一举動不贰罚」原则,并不是谓「统一举動一律不得重複施以惩罚」。而對统一举動以是不得重複施以同种类之惩罚,乃為防止人民蒙受「過分惩罚」;至于不该過分惩罚之基理(underlying rationale)或”宪”法根本(constitutional basis)则為「法治(國)原则」,释字第604号诠释爰迳以「法治國度一举動不贰罚之原则」称之。惟,”宪”法上「一事不贰罚原则」其实不即是”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所定之「科罚优先」原则。虽”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前段划定「科罚优先并阻断行政罚锾」之原则确可理解為:立法者為表现”宪”法上「一事不贰罚原则」所為之立法决议。然该条所定之「科罚优先」原则本有破例(该条项但书参照),且违背该原则亦不妥然牴触”宪”法上「一事不贰罚原则」。

2.美法律王法公法上制止「两重風险」原则與”宪”法上「一事不贰罚原则」理念相通。美國联邦”宪”法增修条则第5条划定:「受统一犯法处罚者,不得令受二次生命或肢体上的風险」,通称(制止)「两重風险条目」(double jeopardy clause)。其原意係指刑事案件的「一事再也不理」(non bis in idem)」,包含:1)无罪裁决后,不得就统一举動再為审讯(Autrefois Acquit);2)有罪裁决后,不得就统一举動再為审讯(Autrefois Convict);嗣又成长出3)统一举動不很多次惩罚(拜见NorthCarolinav.Pearce,395U.S.711,717(1969))。與本案相干者厥為3)「制止重複惩罚」(doublepunishment)之请求。

德國根基法上亦有雷同美國之「两重風险条目」。其第103条划定:「任何人均不得因统一举動,按照一般性刑事法令屡次被处以科罚。」据此,德國之「一举動不贰罚」係就平凡科罚间而言。一般刑事法令之惩罚與「其他惩罚」之重複惩罚,不在其合用(制止)范畴。又,不管美國或德國”宪”法,其有關「一举動不贰罚」之划定,皆不合用于本國科罚與外國科罚间之重複惩罚,亦不合用于科罚與行政罚间之重複惩罚。美國联邦”宪”法之「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仅係就联邦科罚而言。联邦科罚與邦科罚间,和各邦科罚间,则不在其合用范畴。

惟前揭Halper案,联邦最高法院更将(制止)「两重風险原则」合用于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处以科罚后,再以民事诉讼哀求民事罚金之情景,谓:在后之民事罚金诉讼是不是组成二次科罚,應视其目标與先前施行之刑事诉讼是不是有别而定。因美國联邦法令针對统一犯警举動同時施以「科罚」與「民事制裁」(含「民事罚金」、「没入」等)作為制裁手腕的情景日趋广泛,该案之影响不容低估。

3.”宪”法上「一事不贰罚原则」固寓有「比例原则」之精力,但究非(典范/传统之)「比例原则」。前揭本院释字第503号诠释所称「除惩罚之性子與种类分歧,必需採用分歧之惩罚法子或手腕,以达行政目标所需要者外,不得重複惩罚」等语,显示”宪”法上「一事不贰罚原则」原寓有「比例原则」之精力。然其重点在于「重複惩罚是不是陵犯過分(過分惩罚)」。

大都定见以「應实行包袱」之目标及性子與科罚分歧,認為二者併罚尚不违背「比例原则」。然其论理很是简约,仅谓「為重修法治秩序及促成大众长处,容许另得裁惩罚锾,其目标洵属合法。其所採另得裁惩罚锾之手腕,连同應实行之包袱,就总体结果而言,對人民造成之晦气益,尚非显失平衡之過分评价,與目标间具公道联系關系性」。上开操作方法,係将原用以评价「单个」惩罚有没有「過當」之个别式「比例原则」,套用以评价「多个」惩罚併罚(加总)之成果(结果)是不是過當,而悄然变化(质变)為整体式「比例原则」。不但造成法令用语之混同(盖此比例原则,非彼比例原则),查验方法且布满狐疑。比方:(「應实行包袱」與「罚锾」)併罚之「目标」何故洵属合法?其目标有没有不合法者?若何得悉併罚之总体结果「尚非显失平衡」?又何故「尚非显失平衡」即為「手腕與目标间具备公道联系關系」?

2、”宪”法上「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操作步调

本席觉得,是不是违背”宪”法上「一举動不贰罚」原则應依以下四个步调查验操作:

1.是不是因「一举動」而生数个惩罚?倘数个惩罚并不是基于同「一举動」,自无「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合用。所谓「一举動」,本美白皂,席觉得,原则上應指「统一缘由究竟」而言。所谓「统一缘由究竟」其意义约同于许宗力大法官释字第604号诠释「协赞成见书」中所称之「天然单一举動」,亦即,指「以一个理性的非法令人,按照社會一般通念,或以天然察看法子所理解的一举動」。

2.是不是為基于统一缘由究竟所生之「数个惩罚」?關于基于「统一缘由究竟」而生之「单一」惩罚是不是公道(有没有過當),乃属典范之「比例原则」所处置的问题,无「一举動不贰罚」原则可言。

至于何谓「惩罚」(punishments,sanctions)?應若何界定?本席觉得,為有用保护人权,應立于人民之态度,考量人民之感觉,从宽界定為:凡具备驳诘象徵之晦气益辦法皆属「惩罚」,包含”行政罚法”所称之各类「裁罚性晦气处罚」、惩戒罚等,而不限于「科罚」。准此,系争之命「應实行包袱」,或為财政上之晦气益(命付出必定金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第4款拜见),或為一般举動自由之限定(命服义務劳務,”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第5款拜见),并连带地對缓告状处罚相對于人之光荣、生理有所制约。是不管「應实行包袱」是否認性為「科罚」,其應属「惩罚」,殆无疑义。

3.基于统一缘由究竟所為之数个惩罚,其「性子與种类是不是不异」?按本院释字第503号诠释所示,仅基于统一缘由究竟所為之数个性子/种类不异之惩罚,始组成「重複惩罚」,而有「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合用。然,若何認定命个惩罚之性子/种类是不是不异?本席觉得,應以系争「惩罚」陵犯人民之「权力」法益类型為断。人民之权力,按美國联邦”宪”法之用语,可约分為三大类:生命(life)、自由(liberty)與财富(property)。固然列國实定法上對付惩罚之分类不尽不异,比方台灣即有科罚、行政罚、惩戒罚等之分,然就惩罚以内容(即其陵犯之权力类型)而言,重要仍不過前述三大类权柄。以系争之「應实行包袱」為例,「命付出必定金额」陵犯者為被告(犯法嫌疑人)之「财富」长处,其與「罚金」及「罚锾」應属不异性子/种类之惩罚。至「命服义務劳務」所陵犯者為被告(犯法嫌疑人)之「自由」长处,而與「有期徒刑」、「拘役」属不异性子/种类之惩罚;嗣因”行政罚法”100年批改准予义務劳務核算為款项,并扣抵罚锾(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参照),其乃转為陵犯被告(犯法嫌疑人)之「财富」长处,而属與「罚金」及「罚锾」不异性子/种类之惩罚。

兹,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應若何定性?就此關头问题,大都定见仅谓:缓告状处罚所附加上應实行之包袱,「性子上究非审讯构造依刑事审讯步伐對被告所科处之科罚」(诠释来由书第11段参照),然并未正面定性其為什麼;更未阐明其「目标及性子」究與行政罚有何分歧,从而得併惩罚锾,论理显有不足。

本席觉得,查察官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應定性為「行政罚」,而非「科罚」。關于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非為「科罚」部門,本席赞成大都定见之看法;然本席觉得并應明白地将之應定性為「行政罚」。除因查察官从属”法務部”,属于行政部分,乃职司法律事情之行政官(lawenforcementofficers)外,「缓告状」处罚之性子(自其决议之步伐、内容及效劳观之)实属「行政处罚」。100年批改”行政罚法”增订第26条第3项與第4项划定,容许「應实行包袱」扣抵罚锾,显示立法者亦認為「應实行包袱」與「罚锾」乃性子/种类不异之惩罚(不然若何能為扣抵)。是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就统一缘由究竟再予罚锾,因二惩罚之性子/种类不异,即有「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合用。

4.基于统一缘由究竟所生数个性子/种类不异之惩罚,其「规范目标」是不是不异?纵為数个不异性子/种类之惩罚,虽已组成「重複惩罚」,但如能證实各自寻求分歧之「规范目标」,则非属「過分惩罚」,仍不违背「一举動不贰罚」之原则。按美法律王法公法院实務看法,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罚金」與「民事罚金」(civilpenalty)者,因两者「规范目标」一般分歧(前者為求「吓阻」與「報應」,后者為求「侵害补偿」),其实不违背「一举動不贰罚」之原则。台灣學界通说略同。

参、「應实行包袱」得扣抵罚锾划定之溯及合用,不管認為系争划定一合”宪”與否,其成果皆有益于人民,故為合”宪”

關于”行政罚法”第45条第3项将”同法”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容许「應实行包袱」得扣抵罚锾之划定,溯及合用于100年”行政罚法”批改前應受行政罚而还没有裁惩罚锾之举動,是不是合”宪”一节,大都定见循著前述断定系争划定一「合”宪”」之结论,認其乃属法令溯及既往之出格划定,且合用之成果有益于人民(盖人民@因%7ux48%此得削%7u68B%减@所受之财富上晦气益),自无违相信庇护原则,非法令不溯既往原则所制止(诠释来由书第14段至第16段参照)。本席虽分歧意大都定见關于系争划定一「零丁合”宪”」之论断,惟亦赞成溯及合用之成果有益于人民,而无违相信庇护原则。并觉得该溯及合用之批改,显示立法者成心踊跃更正曩昔违背「一事不贰罚」原则之违”宪”状况。

肆、關于旧”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合用范畴之看法歧异,應以否認说為准确

最后,關于旧”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合用范畴之看法歧异部門,大都定见亦循序断定系争划定一「合”宪”」之结论,認「應实行之包袱既仅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并不是科罚,缓告状处罚实属附前提之廉价不告状处罚,故經缓告状处罚肯定者,诠释上自得合用95年2月5日实施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之」(诠释来由书第22段参照)。亦即,認可(95年2月5日实施之)旧”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所谓「不告状处罚」,得扩大诠释包含「缓告状处罚」在内(诠释来由书第20段参照)。

本席既認命「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為行政罚,與「罚锾」属不异性子/种类之惩罚,而旧”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既无100年修法增订之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容许「應实行包袱」得扣抵罚锾)之划定,于缓告状处罚肯定后,行政构造自不得再就统一举動裁惩罚锾。

分歧定见书

大法官 黄瑞明

本号诠释大都定见認為查察官為命被告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肯定后,行政构造仍得就统一举動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故認為民國(下同)100年批改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有關缓告状之划定,和96年间”财務部”及”法務部”相赞成旨之函释,并未违”宪”。本席認為96年之函释及100年之修法来由,與缓告状划定之意旨不符,且晦气缓告状功效之成长,故没法赞成大都定见,爰提出分歧定见书。

1、本件争议之缘起:

91年2月8日”刑事诉讼法”增订缓告状轨制,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經被告赞成者,得命被告于一按期间内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或供给必定時数之义務劳務(”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第4款登科5款参照)。

95年2月5日实施之”行政罚法”第26条划定:「(第1项)ㄧ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者,依刑事法令惩罚之。……(第2项)前项举動如經不告状处罚或為无罪、免诉、不受理、不付审理之裁判肯定者,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之。」此中第2项對付被告实行缓告状处罚之前提,即付出必定金额或供给劳務后,是不是即依第1项之划定优先合用刑事法之划定,而再也不科处行政罚锾,或應合用第2项之划定,仍得裁处行政罚,并没有明文划定,故生争议,分歧法院法官對此有分歧看法。

95年实施”行政罚法”時,第26条第2项并未罗列「缓告状处罚肯定」,此究為立法之疏漏或立法之成心解除,依那時之立法資料未能果断。但那時因缓告状轨制实施未久,是以被告依缓告状处罚之前提付出金额或服劳務以代替罚锾,是不是合适责罚至關之法豪情,还没有有丰硕之实務案例,故那時之”行政罚法”就此未明白划定。至9五、96年间案例增多,因各地法院看法歧异,遭到併罚者,認為违背”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刑事优先」之划定而遭到两重惩罚;部門當局构造则認為被告依缓告状处罚付出之金额常常远低于行政罚锾應科之金额,若依部門法院不得併罚之看法,则有轻纵被告而有害行政法上管束目标之告竣。

對付统一法令条则不该持久存在各當局构造有悬殊诠释之情景,行政构造對此争议表白應得併科行政罚之看法。”财務部”96年3月6日台财税字第09600090440号函(即為系争函一)援用”法務部”96年2月16日法令决字第0960005671号函(即為系争函二)之看法:認為「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划定對被告所為之批示及课予之包袱,係一种特别的处遇辦法,并不是科罚,是以,刑事案件經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宜视同不告状处罚肯定,依”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之。」”立法院”于100年批改”行政罚法”時,採取系争函ㄧ之看法,将缓告状处罚與不告状处罚同等看待,于第26条第2项增列「缓告状处罚肯定」為得併罚之事由。依此,被告实行缓告状处罚之前提而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或供给必定時数之劳務后,行政构造仍得對统一举動另就违背行政法部門裁惩罚锾,是為本件释”宪”声请案争议之缘起。

2、本件争议之本色:

本席認為本件争议的本色在于查察官于缓告状处罚時所命被告應实行之包袱是不是太低,而產生责罚不至關之疑虑。解决之道实在有几种法子:(ㄧ)依法实證钻研反省缓告状之成效及發生之问题,并作较精緻之划定,比方對付纯真触犯”刑法”之案件,與同時违背”刑法”及行政法之案件,其缓告状之前提是不是應有所区隔?同時违背”刑法”與行政法之案件,尚可区别為违背税法、門路交通辦理惩罚条例或食物平安相干律例等分歧之类型,而作分歧划定。(二)在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一併考量违背行政法之评价,令责罚至關,进而合用”刑法”优先原则,再也不科处行政罚。(三)國度构造採取缓告状之包袱并未包含违背行政法评价之看法,故缓告状以后尚得併科处行政罚。本席認為在这几种选择為考量時,除應考量”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刑事优先」及「一举動不贰罚」之意旨外,尚應考量若何阐扬缓告状处罚之功效等问题。

系争函1、二所列”财務部”及”法務部”之定见,認為缓告状处罚之包袱是一种「特别处遇辦法」,即採前述第三种处置法子。本席認為未對缓告状之本色與功效深刻會商而创设此名词之目标,仅是防止将该包袱视為「惩罚」,从而防止”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之合用。100年点窜第26条第2项之来由採不异看法,認為「對被告所為之辦法及课予之包袱,係一种特别的地方遇辦法,并不是科罚」(”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70期第189页),但何谓「特别的地方遇辦法」?為什麼非「科罚」?并未进一步阐述。本号诠释大都定见肯認100年之修法,将缓告状处罚應实行之包袱定性為「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但本席認為系争函1、二及100年之修法仅著眼于併处行政罚之长处,但却未器重”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刑事优先」及「一举動不贰罚」之意旨,并疏忽對缓告状轨制之功效一併加以反省之機遇,如斯之修法内容發生很多问题,以下阐述。

3、「缓告状」係以查察官「足認被告有犯法嫌疑」為条件,與不告状处罚本色分歧:

犯法嫌疑不足時,查察官應為不告状处罚,而不该為缓告状处罚(”刑事诉讼法”第252条第10款划定参照),且被告受不告状处罚時,不须向公库為任何付出,故两者本色分歧。”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1划定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應参酌「”刑法”第57条所列事项」及「大众长处之保护」。”刑法”第57条划定科刑應以举動人之责任為根本,且應审酌犯法之念头、目标,犯法時所受之刺激,犯法之手腕,犯恶行為人之糊口状态、品性、智识水平,與被害人之關係,犯恶行為人违背义務之水平,犯法所生之@伤%31yXx%害或侵%939L7%害@,犯法后之立场等,作為科刑轻重之尺度。既然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因此举動人「犯法」為条件,與不告状处罚之要件是「犯法嫌疑不足者」,两者性子明显分歧,即為缓告状之包袱應具备惩罚性子之根据。系争函一認為缓告状是不告状的一种,係根据系争函二”法務部”之定见称:「缓告状乃附前提的不告状处罚,亦便是不告状的一种,此观诸”刑事诉讼法”第256条划定自明」。“刑事诉讼法”第256条划定不告状处罚及缓告状处罚均以再议作為接济,仅因两者之接济法子不异,即認為缓告状是不告状的一种,疏忽了两者性子上之底子差别,如斯之推论方法实无说服力,更没法「自明」。

4、對一违法举動评价,难以切割為违背”刑法”與行政法而别离评价:

本席認為违背”刑法”與行政法之评价难以切割,對ㄧ举動先為违背”刑法”之评价,作出附包袱之缓告状处罚,以后行政构造對同ㄧ举動再為违背行政法之评价,而加以裁罚,很可能重複评价,此應即為”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所定刑事罚优先之原则,以@防%L8vA1%止對统%QU95n%一@举動两重评价,实现「ㄧ举動不贰罚」之意旨。查察官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1划定為缓告状处罚時,應考量「大众长处之保护」,实难以理解大众长处可朋分為刑事犯法與违背行政法之分歧评价,故依现行法之划定,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自應對付举動人违背”刑法”部門及违背行政法之管束辦法部門施以完备评价。参考德國秩序违背法第40条划定:「除法令还有划定外,查察官在刑事步伐中對付犯行之追诉,亦有权考量秩序违背之法令概念」。其立法来由應即為实现一举動不贰罚之本心。依本号诠释,查察官所作「大众长处之保护」之评价,其实不包含违背行政法之评价,实務上是不是能作此切割,实有疑难。前述查察官于缓告状時,應斟酌「犯恶行為人违背义務之水平」,和「犯法所生之@伤%31yXx%害或侵%939L7%害@」,作此考量時,若何能切割违背行政法部門之举動?

5、缓告状处罚之包袱已發生结局处置案件之本色结果,故應認具备惩罚性子:

本号诠释来由指出缓告状轨制之目标係「基于弥补被害人之侵害、阐扬个体预防功效、鼓動勉励被告改過及复归社會等目标而设」,但是诠释来由随即得出结论称「故缓告状处罚之本色,係法令授权查察官為闭幕侦察所為之处罚,其感化并不是确認科罚权之存在,反係终止科罚权实现之步伐性处置方法。」本席没法赞成此段阐述,来由以下:

(一)诠释来由所述缓告状处罚之目标與”刑法”學對现代「科罚」之功效之定位并无不同。

(二)增订缓告状轨制之立法来由另指出缓告状处罚命被告應遵照事项「因课以被告实行必定包袱之义務,被告必须共同為必定之财富给付、劳務给付或至特定之场合接管处遇,人身自由及财富将遭拘谨,且發生未經裁判即结局处置案件之本色结果,自應斟酌被告之意愿」(”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10期第949页),既然認為已「發生结局处置案件之本色结果」即應認為是具备惩罚结果,與科罚之独一不同祇是未經审讯步伐罢了。

(三)被告之赞成其实不能解除被告实行之包袱具备惩罚性子,由于被告係在查察官「足認有犯法嫌疑」認定之条件下,為罢黜刑事审讯步伐所作之给付,并不是被告志愿性之给付。在103年修法后,被告之给付限向公库為之,而解除向公益集团或处所自治集团付出,该付出之惩罚性子加倍较着,乃至已趋近「科罚」。

(四)至于查察官履行惩罚是不是會有违背法令保存原则或查察官扩权之疑虑,因係在被告赞成罢黜举行刑事审讯步伐之前提下实行包袱,且奉告人亦得以再议及交付审讯方法举行接济,故應可解除此方面之疑虑。

6、缓告状轨制之目标係為削减案件进入审讯步伐,應同時考量减轻刑事與行政审讯步伐之包袱:

按创建缓告状轨制的方针在于「為使侦察精緻化并到达谨慎告状之请求,以削减案件进入审讯步伐的機遇,俾查察官确切走向法庭,充实履行公诉,以落实举證之责任,灵敏法庭勾當,并使法院亦得以充实之時候、精神,致力于较复杂或有争议之案件,到达公道、有用、妥适應用有限司法資本之抱负方针」(”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10期第935页,”刑事诉讼法”部門条则批改草案总阐明)。该立法目标所定的「妥适應用有限司法資本」实无来由仅考量刑事诉讼資本,而不将行政诉讼資本一併考量。為达此方针,缓告状轨制應阐扬同時罢黜案件进入刑事审讯與行政审讯之功效,始為立法之真义。若于缓告状以后尚须對举動人违背行政法上之义務裁罚,从而进入行政接济步伐,不但未能削减案件进入审讯步伐,且于行政诉讼步伐肯定裁惩罚锾后,尚需與缓告状所付出之金额或供给之义務劳務举行扣抵,反而增长行政功课包袱。究竟上對一件违法事務應當追求一次解决,始符行政效力并减轻司法包袱,并防止被告在分歧之审讯系统重複奔走,更可防止被告因赞成实行缓告状之包袱,而于将来举行之行政接济步伐,被视為被告已「認罪」而成為對被告晦气之證据。

7、若何解决缓告状所定之包袱可能评价不足之问题?

本号诠释認同系争划定ㄧ而認為「立法者考量應实行之包袱,其目标及性子與科罚分歧,如迳予解除行政罚锾之裁处,對應科惩罚锾之违法举動言,其應受非难之评价即有不足」,本席認同实務上有可能產生此徵象,但因缓告状之包袱具备惩罚性已如前述,且為了实现「一事不贰罚」和阐扬缓告状之功效,本席認為此问题不该由併科行政罚解决,而應由缓告状轨制此泉源反省改良,起首應区隔纯真违背”刑法”與同時违背”刑法”及行政法之案件类型,于后者尚應参加其他考量身分,如認有行政管束之目标较强之类型,即應谨慎採行缓告状;如認缓告状处罚较為适那時,應可透過增强查察官與行政构造之联繫和谐,订出符合之包袱金额。查察官對付犯恶行為较诸行政官有较大之查询拜访权,可申请搜刮、拘留收禁、羁押,其所查询拜访得悉之究竟较行政构造查询拜访所得之究竟加倍完备,查察官可参考行政构造之定见后,以决议缓告状應包袱之金额,此部門應為实務上可以尽力的标的目的。于此應出格提出的是缓告状合用的工具限非重罪的案件(限被告所犯為极刑、无期徒刑或最轻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外之罪),以本件声请人等计20馀件之声请案,大致可分為門路交通事務、违背就業辦事法案件與税法案件等,都可钻研由查察官與行政官订出裁量基准,以作為缓告状之参考。

现行法對付查察官與行政构造案件之联繫已有所划定。”行政罚法”第32条第1项划定:「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者,應将触及刑事部門移送该管司法构造。」第3项并划定:「前二项移送案件及营業联繫之法子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今朝「行政构造與司法构造打点行政罚及刑事罚竞合案件营業联繫法子」仅限于卷宗及截留物之移送等行政功课,但该法子第9条划定:「行政构造與司法构造……,随時连结联繫及互换定见,并依使命必要创建需要資讯互换体系及联繫機制」,并无来由不成在这联繫機制中增长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所作包袱之考量,如斯便可一举而竟全功,本色上简省司法與行政資本之挥霍,并削减人民之奔走。

本席亦出格指出缓告状之功效是為了减轻人民和法院的包袱,在此方针下,透過法实證之钻研,决议合适缓告状处置之违法类型,让查察官参考行政构造之定见后,决议缓告状應包袱之前提,且在人民赞成的前提下,ㄧ次性解决一件争议,是值得尽力的标的目的。

8、系争划定二牴触法令不溯及既往及相信庇护原则:

本号诠释来由認為100年批改之”行政罚法”第45条第3项,就關于合用”行政罚法”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部門(即系争划定二)有關應实行之包袱得扣抵罚锾之划定,係有益于举動人之新划定,自无违法令不溯及既往原则及相信庇护原则,本席没法赞成。因于100年修法前缓告状处罚后可否併处行政罚,係处于不肯定之状态,立法后将其确認為「應受行政罚之惩罚而未經裁处」即係属對人民晦气之溯及划定。固然增长得「扣抵」之划定有益于人民,但倒是在「得併罚」之大晦气益条件下之小长处,本色上對人民晦气。

诠释来由又称部門地域法院合用特定律例所暗示之看法,尚难為相信根本,却疏忽了本案應受庇护的相信,是當事人認為若赞成查察官所提出缓告状之前提,便可以「ㄧ次解决全数法令问题」。该注重者,在修法前,该「相信」并不是當事人一厢甘愿地想像,代表國度公权利之查察官與被告告竣合意時,亦可能有此認知,而成為两边「合意」之根本,该根本并得到很多法官之支撑。故系争划定二已陵犯了人民對與國度公权利间合意之相信,系争划定二有溯及既往之结果,且對人民晦气,已违背相信庇护原则。

9、本号诠释仅「併此指明」查察官「應」阐明事项,实有不足,應请求修法:

诠释来由指出「為防止被告對缓告状处罚應实行包袱结果之误會」「查察官拟作成應实行包袱之缓告状处罚,而徵求被告赞成時,應併向被告阐明,该统一举動如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行政构造仍可能依法裁处,併此指明」。本席認為仅指明查察官「應」阐明上开事项,仍有不足。若查察官未阐明會發生何种法令结果,即有疑难。本席認為本号诠释既認同得併罚,则應请求点窜”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1,详细明定查察官所考量之「大众长处」,其实不包含违背行政律例定之评价,始能防止人民误會;最少應请求点窜”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3项,将缓告状处罚后仍得為行政罚之裁处的法令结果增列為缓告状处罚书之附记事项。另為防止被告赞成实行缓告状之包袱,于后续行政接济步伐中成為對被告晦气之證据,亦應参考”刑事诉讼法”第455条之7的划定,于行政接济之相干法令明白划定,被告赞成实行缓告状之包袱,不得于行政接济步伐中採為對被告晦气之證据。

分歧定见书

大法官 詹丛林

本诠释認為,”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此中關于查察官所為命被告向國库付出必定金额或向當局构造等機构或集团供给义務劳務之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得就统一举動再惩罚锾部門,及持相赞成旨之”财務部”台财税字第09600090440号函,均未违”宪”。

本诠释又認為,”行政罚法”第45条第3项得扣抵缓告状所命包袱之划定,合用于100年”行政罚法”批改前还没有裁处之事務,不牴触法令不溯及既往及相信庇护原则,與”宪”法第15条保障人民财富权之意旨无违。

本诠释另認為,經缓告状处罚肯定者,有95年2月5日实施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之合用。

本席對付本诠释前开内容,均尚难認同,爰提出分歧定见书。

壹、關于”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部門

本诠释此部門之争议在于:查察官于缓告状处罚书所命被告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之包袱,其性子為什麼?

1、缓告状处罚所命被告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事项

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登科4项划定,查察官依同法第253条之1第1项划定為缓告状处罚者,得命被告于不逾查察官所定缓告状時代(一年以上三年如下)之一按期间内,@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以下事项:(1)向被害人報歉(2)立悔悟书(3)向被害人付出至關数额之财富或非财富上之侵害补偿(4)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5)向该管查察署指定之當局构造、當局機构、行政法人、社区或其他合适公益之機构或集团供给40小時以上240小時如下之义務劳務(6)完成戒瘾医治、精力医治、生理教导或其他得當的地方遇辦法(7)庇护被害人平安之需要号令(8)预防再犯所為之需要号令。

另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2项划定,查察官命被告@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前述(3)至(6)事项中之任何一项時,應得被告之赞成;且此中之(3)被告應向被害人付出财富上或非财富上侵害补偿之号令,及(4)被告應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之号令,并均得為民事强迫履行名义。

又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3划定,被告于缓告状時代内,有该条第1项所定各款情事之一者,查察官得撤消缓告状处罚,继续侦察或告状;于此情景,被告已实行之部門,不得哀求返还或补偿。

缓告状处罚所命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合计8种事项,可分為「公益包袱」及「非公益包袱」二类;「非公益包袱」,又可区分為「以被害報酬相對于人」及「无相對于人」。

公益包袱,包括:(4)向公库付出必定金额(5)向當局构造等機构或集团供给义務劳務。

非公益包袱,则包括:

1.以被害報酬相對于人:(1)向被害人報歉(2)立悔悟书,并以被害報酬相對于人(3)向被害人付出至關数额之财富或非财富上之侵害补偿(7)庇护被害人平安之需要号令(比方:被害人居处、寓所、辦公地方及其他地点地,300公尺范畴内,被告均不得挨近)

2.无相對于人:(2)立悔悟书,但非以被害報酬相對于人(6)完成戒瘾医治等处遇辦法(8)预防再犯所為之需要号令(比方:接管交通平安或环保等教诲之讲习课程等)

2、缓告状处罚所命被告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事项之性子

(一)本诠释所持看法

就缓告状处罚所命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事项之性子,本诠释称:「應实行之包袱,并不是”刑法”所定之科罚种类,而係查察官本于闭幕侦察之权限,為阐扬个体预防功效、鼓動勉励被告改過及复归社會等目标,审酌个案情节與大众长处之保护,經被告赞成后,命其实行之事项,性子上究非审讯构造依刑事审讯步伐所科处之科罚。惟應实行之包袱,课予被告共同為必定之财富给付或劳務给付,致其财富某人身自由将受拘谨,對人民而言,均属對其根基权之限定,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本诠释来由书第11段)

别的,本诠释另称:「關于經查察官命被告实行”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第4款登科5款所定事项之缓告状处罚部門,按缓告状处罚实属附前提之廉价不告状处罚,而其所附之應实行包袱,虽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但并不是經刑事审讯步伐依刑究竟体法令所為之科罚,如迳予解除罚锾之裁处,對應科惩罚锾之违法举動之评价即有不足,為重修法治秩序與促成大众长处,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另裁惩罚锾,俾對举動人之一举動举行充实评价。」(本诠释来由书第19段)

(二)本诠释看法之商议

1.”行政罚法”第26条之立法意旨:「科罚优先行政罚原则」、「一举動不贰罚原则」

按94年2月5日颁布之”行政罚法”第26条划定:「(第1项)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者,依刑事法令惩罚之。但其举動應处以其他种类行政罚或得没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布充公者,亦得裁处之。(第2项)前项举動如經不告状处罚或為无罪、免诉、不受理、不付审理之裁判肯定者,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之。」

本条划定,是不是足以明證我國就刑事罚與行政罚業已底子採纳「一举動不贰罚」原则,固可争辩,但不成否定者為,综合本条第1项前段及后段划定,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而應别离受刑事罚及行政罚時,如该刑事罚及行政罚之种类不异,则仅得依刑事法令惩罚之;惟如行政罚與科罚非属同种类,或依行政罚得没入之物而未經法院依”刑法”宣布充公者,则仍得裁处该其他种类之行政罚或没入该物。是以,本于”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而主意我國業已認可科罚與行政罚為同种类(或具不异性子)者,有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之合用,應属有据。

别的,為贯彻前述”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划定「科罚优先行政罚」之意旨,并防止人民之统一举動有悖于该意旨而同時受科罚及行政罚,94年2月5日颁布之”行政罚法”特设第32条划定:「(第1项)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者,應将触及刑事部門送该管司法构造。(第2项)前项移送案件,司法构造就刑事案件為不告状处罚或為无罪、免诉、不受理、不付审理之裁判肯定者,應通知原移送之行政构造。」

2.缓告状处罚與100年11月8日批改之”行政罚法”

(1)争议原因及”法務部”函释

“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1至第253条之3關于缓告状处罚之划定,係该法于91年1月18日批改時所增订。跨越3年后,于94年2月5日始颁布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所称之查察官处罚,却仅限于不告状处罚,而未包括缓告状处罚在内。实務因此產生以下争议: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并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划定,命被告@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必定事项者,于该缓告状处罚肯定,且被告凡是業已@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缓告状处罚书所命事项以后,是不是仍有”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之合用,而得就统一举動另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罚之?

就此争议,”法務部”于94年7月28日召开”行政罚法”谘询小组第1次集會,并根据介入该次集會之大都委員定见,而作成集會结论:「……缓告状者乃附前提的不告状处罚,亦便是不告状的一种,此观诸”刑事诉讼法”第256条划定自明,既為不告状即依不告状处置。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划定對被告所為之批示及课予之包袱,係一种特别的处遇辦法,并不是科罚。是以,刑事案件經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宜视同不告状处罚肯定,依”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之。」

前开集會决定颁布后,实務仍時時呈现相反见解。”法務部”遂又于95年12月22日召开”行政罚法”谘询小组第5次集會,會商之问题為:「是不是仍保持前开94年7月28日第1次集會结论?如仍予保持,行政构造裁处之時点究為『缓告状处罚确按時』或『缓告状处罚時代届满且未被撤消時』?」该次集會之结论為:「综合今天列位委員的定见,共有13位委員讲话,此中8位採甲说,2位採丙说,3位採折中说,8所谓甲说、丙说,係指”法務部”法令事件司為本次集會所供给之开端钻研定见。甲说以内容為「缓告状处罚肯定视同不告状处罚肯定」;丙说為「缓告状处罚為8認為應区别缓告状处罚包袱的种类。另關于時候点的问题,讲话之委員似均同意没必要等期满才做行政罚,而是在缓告状处罚肯定,便可举行行政罚步伐。本次集會定见係供参考,不作成结论。」

厥后,”财務部”以96年1月29日台财税字第09604505140号函,向”法務部”扣问「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税法上义務划定,經查察官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1為缓告状处罚后,税捐稽徵构造得否就该违背税法上义務再处以行政罚?」”法務部”于96年2月16日以法令决字第0960005671号回函暗示:「查旨揭疑义前于94年7月28日提經本部”行政罚法”谘询小组第1次集會會商,获致详细结论略以:『…缓告状者乃附前提的不告状处罚,亦便是不告状的一种,此观诸”刑事诉讼法”第256条划定自明,既為不告状即依不告状处置。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划定對被告所為之批示及课予之包袱,係一种特别的处遇辦法,并不是科罚。是以,刑事案件經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肯定后,宜视同不告状处罚肯定,依”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之。』嗣因实務有分歧看法,本部爰于95年12月22日就上开议题再提經谘询小组第5次集會會商,其结论并未变動第1次集會结论,是本部95年2月10日法令字第0950000533号函仍予保持。惟因本案所涉层面遍及,本部刻正反省是不是另循批改”行政罚法”相干划定之方法解决。」本色刑事惩罚」。还有乙说,内容為「缓告状处罚時代届满且未經撤消時,视同不告状处罚肯定」。

(2)”行政罚法”第26条、第32条登科45条之批改

”法務部”鑑于统一举動經查察官缓告状处罚并命被告@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必定事项后,就统一举動是不是仍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罚,实務争议不竭,遂草拟批改”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并于同条增订第3至5项,另為共同本条之批改,乃一併批改同法第32条登科45条。全数批改条则經”立法院”于100年11月8日經由過程,并由总统于同年代23日颁布。

批改后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至5项别离划定:「(第2项)前项举動如經不告状处罚、缓告状处罚肯定或為无罪、免诉、不受理、不付审理、不付庇护处罚、免刑、缓刑之裁判肯定者,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裁处之。(第3项)第一项举動經缓告状处罚或缓刑宣布肯定且經命向公库或指定之公益集团、处所自治集团、當局构造、當局機构、行政法人、社区或其他合适公益目标之機构或集团,付出必定之金额或供给义務劳務者,其所付出之金额或供给之劳務,應于依前项划定裁处之罚锾内扣抵之。(第4项)前项劳務扣抵罚锾之金额,按最初裁处時之每小時根基工資乘以义務劳務時数核算。(第5项)依第二项划定所為之裁处,有以下情景之一者,由主管构造依受惩罚者之申请或依权柄撤消之,已收缴之罚锾,无息退还:1.因缓告状处罚肯定而為之裁处,其缓告状处罚經撤消,并經裁决有罪肯定,且未受免刑或缓刑之宣布。2.因缓刑裁判肯定而為之裁处,其缓刑宣布經撤消肯定。」

批改后之”行政罚法”第32条全文為:「(第1项)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者,應将触及刑事部門移送该管司法构造。(第2项)前项移送案件,司法构造就刑事案件為不告状处罚、缓告状处罚肯定或為无罪、免诉、不受理、不付审理、不付庇护处罚、免刑、缓刑、撤消缓刑之裁判肯定,或撤消缓告状处罚后經裁决有罪肯定者,應通知原移送之行政构造。(第3项)前二项移送案件及营業联繫之法子,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3.「特别的处遇辦法」:阔别人民認知與感觉的法令人自我對话

按,”法務部”94年7月28日第1次”行政罚法”谘询小组集會结论称:「缓告状者乃附前提的不告状处罚,亦便是不告状的一种,此观诸”刑事诉讼法”第256条划定自明,既為不告状即依不告状处置。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划定對被告所為之批示及课予之包袱,係一种特别的处遇辦法,并不是科罚。」

另按,本诠释称:「……故缓告状处罚之本色,係法令授权查察官為闭幕侦察所為之处罚,其感化并不是确認科罚权之存在,反係终止科罚权实现之步伐性处置方法。就此而言,缓告状处罚既属對被告不予追诉之决议,亦以声请再议及交付审讯步伐作為奉告人之接济手腕(”刑事诉讼法”第256条第1项、第258条之1参照),故实係附前提之廉价不告状处罚。」(本诠释来由书第9段)

對”法務部”前开集會结论及本诠释上开阐述,本席認為尚待商议,来由以下:

(1)依前开集會结论,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時,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划定,對被告所為之批示及课予之包袱,係一种特别的处遇辦法,并不是科罚。但是,何谓「特别的处遇辦法」?有何「特别」?與何种其他处遇辦法比拟之下,该批示及包袱呈现「特别」?本集會结论并没有任何来由,实不足以服人。

(2)前开集會结论及本诠释上开诠释来由,以”刑事诉讼法”第256条再议之划定為根据,将缓告状处罚彻底對照不告状处罚,从该条则义察看,已有未洽;盖该条第1项但书明定:「……第253条之1之处罚曾奉告人赞成者,不得声请再议。」换言之,查察官依”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1所為之缓告状处罚,有經奉告人赞成者,亦有不經奉告人赞成者,其經奉告人赞成之缓告状,奉告人不得再议;而查察官所為之不告状,如為”刑事诉讼法”第252条之绝對不告状,则无經奉告人赞成之情景。准此,不告状與缓告状,仍属有别。从而,”法務部”前开集會决定所谓:「缓告状者乃附前提的不告状处罚,亦便是不告状的一种,此观诸”刑事诉讼法”第256条划定自明」,显无充实根据,则该集會结论以之為来由,而称:「(缓告状)既為不告状即依不告状处置」,即不足採取。

(3)查察官為不告状处罚者,不管其為”刑事诉讼法”第252条之绝對不告状、同法第253条之相對于不告状或同法第254条之于履行刑无重大關係之不告状,對付受不告状之被告而言,均无任何因不告状而附带產生之晦气益。但查察官為缓告状处罚,并附加”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划定之批示或包袱者(即”法務部”前开集會结论12所称之「附前提缓告状」),被告即有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该批示或包袱之义務與压力;此與不告状处罚之情景,显有极大差别。并且,一般老苍生,特别受不告状與缓告状处罚之被告本人,绝對能等闲感觉其差别。

(4)综上,”法務部”前开结论及本诠释上开诠释来由,论證另有不足;如以严苛态度察看,更纯属法令人在理论层面的自我對话及论辩,阔别一般苍生在现实糊口的亲身認知與领會。

4.以「未經刑事审讯步伐」認缓告状非科罚之商议

如前所述,”刑事诉讼法”于91年1月18日批改時,即已增订缓告状轨制。”行政罚法”则于逾3年后之94年2月5日始颁布,而那時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登科2项划定,即已就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义務划定之统一举動,确立「科罚优先行政罚」、「未受科罚者始得另裁处行政罚」之立法意旨;但该第2项所定得另裁处行政罚之情景,却未包括缓告状处罚在内。迄”行政罚法”于100年11月8日批改時,始将「缓告状处罚肯定」及「缓刑裁决肯定」,纳入该第2项所定内容中,致使统一举動纵曾查察官缓告状处罚@肯%y5j8E%定或曾@法院裁决缓刑肯定,行政构造仍得對该举動裁处行政罚,并从而激發本件關于批改后”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之违”宪”疑义。

就此疑义,本诠释选择仅就與声请诠释缘由案件相干之”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第4款(命被告向國库付出必定金额)登科5款(命被告供给义務劳務)所定事项(如下合称應实行之包袱),而認為:

(1)應实行之包袱,并不是”刑法”所定之科罚种类,而係查察官本于闭幕侦察之权限,為阐扬个体预防功效、鼓動勉励被告改過及复归社會等目标,审酌个案情节與大众长处之保护,經被告赞成后,命其实行之事项,性子上究非审讯构造依刑事审讯步伐所科处之科罚。惟應实行之包袱,课予被告共同為必定之财富给付或劳務给付,致其财富某人身自由将受拘谨,對人民而言,均属對其根基权之限定,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本诠释来由书第11段)

(2)系争划定一(”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關于經查察官命被告為應实行之包袱之缓告状处罚部門)容许作成缓告状处罚并命被告实行包袱后,仍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另裁惩罚锾,係立法者考量應实行之包袱,其目标及性子與科罚分歧,如迳予解除行政罚锾之裁处,對應科惩罚锾之违法举動言,其應受非难之评价即有不足,為重修法治秩序及促成大众长处,容许另得裁惩罚锾,其目标洵属合法。其所採另得裁惩罚锾之手腕,连同應实行之包袱,就总体结果而言,對人民造成之晦气益,尚非显失平衡之過分评价,與目标间具公道联系關系性,并未违背比例原则,亦不触及一举動二罚之问题。尤以立法者為减轻對人民财富所造成之总体晦气益结果,以防止過分包袱,于100年批改”行政罚法”時,同時增订第26条第3项登科4项,划定應实行之包袱得扣抵罚锾,系争划定一更與”宪”法第15条保障人民财富权之意旨无违。(本诠释来由书第12段)

依本席所见,本诠释前开来由,尚待商议,详以下述:

(1)本诠释选择”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2第1项所定数被告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合计8事项中之2项,而置其馀6项于不问,固可以其馀6项與本声请案之缘由案件无關為根据,但此种「锯箭式」处置法,可否处置未来對附该其馀6项之缓告状处罚之”宪”法诠释声请案,已非无疑。此由本诠释来由诉诸该2项應实行之包袱(付出必定金额予國库、供给义務劳務)乃「經被告赞成后,…」,已可见眉目。试问:查察官未經被告赞成而作成命被告向被害人報歉或命被告立悔悟书之缓告状处罚肯定后,行政构造得否合用”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就统一举動裁处行政罚?此项问题,本诠释既未直接赐與谜底,亦未间接赐與得据以推论之来由。

(2)本诠释認為缓告状处罚所命之包袱并不是科罚之另外一来由在于,缓告状处罚并不是审讯构造依刑事审讯步伐對被告所科处之科罚。此项论證,似具说服力,更似得以”宪”法第8条第1项為准据。惟统一举動經裁决缓刑肯定者,固然係审讯构造依刑事审讯步伐對被告所為,但依”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行政构造就该举動,仍得裁处行政罚。由是可见,有没有經审讯步伐,并不是重点。

(3)何况,缓告状既為”刑事诉讼法”明定之轨制,且缓告状处罚肯定者,同等于法令上認定被告有犯法之究竟,且缓告状如附有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之事项,并經被告彻底@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者,更同等于法令上已命被告承當應负之刑事责任。又,缓告状处罚期满未經撤消者,有本色之肯定力,非有”刑事诉讼法”第260条划定之情事,不得再行告状,亦即有制止再诉之效劳。此時之已肯定缓告状处罚,與肯定之有罪裁决相较,在结果上,并没有關头之分歧,仅在步伐上,缓告状处罚乃查察官所作,而裁决乃法官所作罢了。就此步伐之差别,实在可以在認可缓告状轨制合”宪”之条件下,并本于缓告状亦具备适度减轻法官包袱之立法主旨,而解為:缓告状轨制,乃”宪”法基于法治國精力,就”刑事诉讼法”第253条之1所定之轻细案件,将”宪”法第8条第1项所定法院(法官)依法定步伐過堂及惩罚人民之权限,委由查察官行使,故将查察官依法定步伐所為之肯定缓告状处罚同等于法官所為之肯定裁判,其实不违背”宪”法第8条第1项划定。

5.缓告状处罚所命包袱评价不足之忧愁

本诠释認定100年11月8日批改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合”宪”,真正来由,其其实于忧愁對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之统一举動,如仅课以缓告状所命應实行之包袱,将有评价不足之情景,亦便可能因缓告状处罚而「轻放违背行政法之重犯」。本件声请案缘由案件中之逃漏税捐案,即属此情景。在该等案件中,税捐构造對漏税举動人裁处之罚缓,多為缓告状处罚所命漏税举動人應付出當局构造或其他公益集团金额之十数倍,乃至数十倍。

有鉴于此,本诠释遂称:「缓告状处罚……所附之應实行包袱,虽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但……如迳予解除罚锾之裁处,對應科惩罚锾之违法举動之评价即有所不足,為重修法治秩序與促成大众长处,得依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另裁惩罚锾,俾對举動人之一举動举行充实评价。」(本诠释来由书第19段)

本诠释居心良苦,不言可喻。但是,為贯彻”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划定「科罚优先行政罚」及「一举動不受同种类重複惩罚」之意旨,该法特设第32条划定:「(第1项)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划定者,應将触及刑事部門移送该管司法构造。(第2项)前项移送案件,司法构造就刑事案件為不告状处罚、缓告状处罚肯定或為无罪、免诉、不受理、不付审理、不付庇护处罚、免刑、缓刑、撤消缓刑之裁判肯定,或撤消缓告状处罚后經裁决有罪肯定者,應通知原移送之行政构造。(第3项)前二项移送案件及营業联繫之法子,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

依此划定,行政构造处置违背行政法上义務之案件時,如發明该案件举動人同時触及触犯刑事法令,即應暂缓作成行政罚,并将触及刑事部門移送司法构造。此在违背税法案件及违背其他行政法上义務划定之案件,皆无分歧。

是以,為防止所谓「缓告状评价不足」而「轻放违背行政法重犯」之情景,關头應在于行政构造與查察构造确切做好营業联繫,查察官于作成缓告状处罚時,亦應妥适通盘评价;而非先放任行政构造與查察构造各自进行,再以使人民先受缓告状处罚,续受行政裁罚,為解救國度构造联繫疏漏之手腕。

贰、關于”行政罚法”第45条第3项部門

如上所述,94年2月5日颁布,次年2月5日实施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划定,并没有将缓告状纳入,故依那時之法令,人民,特别不認识法令之人民,應可托赖如受缓告状处罚,并@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该缓告状处罚所命事项后,即為「事变告终」。此在查察官使被告@赞%784e7%成或接%159oe%管@缓告状处罚時,未告诉被告可能尚须接管行政罚裁处之情景,更有可能。

准此,100年11月8日批改之”行政罚法”第45条第3项划定,看似因溯及產生以缓告状处罚所命之包袱扣抵行政罚锾之效劳,而為有益于人民,但却以100年11月8日批改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亦连同溯及既往為条件;而此条件,與前述人民之相信,明显不无违反。本诠释就此,并未提出充实来由,即遽認该第45条第3项划定未牴触法令不溯及既往及相信庇护原则(本诠释来由书第15段登科16段),实难赞成。

参、關于95年2月5日实施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是不是包括缓告状处罚部門

就此部門,本诠释再度仅以「應实行之包袱既仅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并不是科罚」為由,而将95年2月5日实施之”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诠释上可包括缓告状处罚在内(本诠释来由书第22段)。其来由為本席没法赞成,已如前述,不必複赘。

肆、结论

本诠释一方面称:「缓告状处罚之本色,係法令授权查察官為闭幕侦察所為之处罚,其感化并不是确認科罚权之存在」、「(缓告状处罚所命)應实行之包袱,并不是”刑法”所定之科罚种类,……,性子上究非审讯构造依刑事审讯步伐對被告所科处之科罚。」他方面又称:「惟應实行之包袱,课予被告共同為必定之财富给付或劳務给付,致其财富某人身自由将受拘谨,對人民而言,均属對其根基权之限定,具备雷同惩罚之晦气益结果。从而國度對付人民一举動前后课以應实行之包袱及行政法之罚锾,其對人民根基权造成晦气益之总体结果,亦不该過分,以符比例原则之请求。」

由是可见,本诠释深深困扰于若何公道诠释”行政罚法”第26条划定,始能在统一举動同時触犯刑事法令及违背行政法上义務规按時,既保障人民财富权,不因统一举動而受重複惩罚,以贯彻”行政罚法”第26条第1项之立法意旨,又防止该举動仅受不符评价之低度科罚而脱逸應有之高度行政罚,以实践”行政罚法”第26条第2项之立法目标。

為解决前述窘境,本诠释选择仅以附經被告赞成而命應@遵%3NUG2%照或实%4z5Aj%行@事项之缓告状处罚為诠释客体,置其馀情景之缓告状处罚于不问。就此而论,本诠释所採之法子论,已不无可议。

别的,本诠释又决心防止採用「一举動不贰罚原则」作為审查尺度,而指称系争”行政罚法”26条第2项划定「不触及一举動二罚之问题」,并论断该划定「并未违背比例原则」(本诠释来由书第12段),但却未提出為什麼不触及一举動二罚之详细来由,亦未本色應用比例原则审查前开划定。此种论證方法,无异于先下结论再找来由,不但有欠妥适,更属阔别人民感觉,实待商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中華民國徵信協會交流論壇  

未上市股票, 割雙眼皮, 淡斑美白精華液, 老姜精油, 翻譯社, 資料擷取DAQ, load cell, 24小時當舖, 支票借款屏東借錢屏東借款彰化汽車借款彰化機車借款玻璃油膜去除劑, 治療糖尿病併發症, 台中搬家台中搬家公司基隆汽車借款汐止機車借款, 信用卡換現金保麗龍切割, 保麗龍割字, 荷重元, 屏東當舖日本旅遊音波拉皮, 台北市花店, 壯陽藥, 壯陽藥推薦, 最有效的壯陽藥, 汽車借款, 當舖, 背心, 圍裙, 團體服, 團體制服, 音波拉皮, 台北植牙, 刷卡換現金, 信用卡換現金, 封口機, 消脂針, 未上市, 呼吸照護 壯陽藥, 未上市, 爪蓋, 汐止免留車, 聚左旋乳酸, 禮品, 日本藤素, 龜頭炎治療, 牙齦整形, 牙冠增長術, 沙發荷重元, 紫錐花, 雙人床墊, 布沙發, 獨立筒沙發, 未上市未上市股票滑鼠墊歐冠杯決賽, 歐冠盃投注, 歐冠盃決賽, 捕魚機遊戲, 運彩場中, 九州娛樂城, 醫美器材網球比分, 運動世界, 中華職棒即時比分, 運動彩券單場運彩單場運動彩場中投注呼吸照護不孕症

GMT+8, 2025-1-12 02:16 , Processed in 0.085894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